|
泰国舞蹈[/size]3 x+ F# b) Y# M
[/size], ~4 E. ~! ?# h3 G- Q
泰国舞蹈是接受柬埔寨宫廷舞蹈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虽然它接受了东埔寨吴哥王朝时期的宫廷舞蹈的影响,但由于本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的决定,泰国舞蹈呈现出与柬埔寨舞蹈风格的很大区别。泰国宫廷舞蹈显得活泼、轻盈、流畅,舞姿婀娜,风格自由开放。[/size][/size]
2 Z ?& g- E7 w' \% `5 ~. w
& ~1 g# M( G, K* E- v3 Y e 3 Q+ i# h4 m, x% x' x" L; b
泰国舞有宫廷舞剧与民族舞剧和民间舞蹈之分。“孔”是泰国舞剧的表现形式,“孔”也即哑剧之意,是一个戴面具表演的舞剧。它受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艺术影响,演员表演富于程式化的手势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程式化的舞姿有68式,伴奏乐器主要有木琴、套锣、木竖笛、鼓和撞铃等。[/size][/size], I" r9 R1 g3 @
* _- o- f% D) K& N
( X: v, u9 [9 [% Y& f
泰国的民族舞剧大多表现传统民间神话故事,泰国民族舞剧分两类:一类是宫廷的、由宫廷女子表演的“洛坤·奈”,是艺术舞蹈为主的表演形式;另一类是民间的,舞蹈带有喜剧色彩。[/size][/size]
" E8 x( P/ x! A {' P7 H) |! R# u9 [# T! H E. D" \
4 z+ [4 Z2 Q+ S/ J) b
泰国的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笙舞、南旺舞、诺拉舞。“笙舞”是泰国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表演形式为男女对舞,主要表现农村劳动生活和民俗风情。其中包括“捕鱼舞”、“饭篮舞”。舞蹈表演有说有唱又有跳,风趣活泼。“南旺舞”又称圈舞,有19种基本舞步,男女对舞。表演时,女子面颊、上身及手臂朝向男子,男子以双臂拱护女子,环绕而舞。“诺拉舞”起源于泰国南部,舞姿婀娜,手臂动作比较多,富有韵律感。[/size][/size]6 I L0 Q6 _& b* U8 q2 a9 j& w
[/size]
+ t* Y/ T# k: [+ b0 q8 u2 t6 A7 f) z# j( A& g: L/ E* H
5 A5 L1 n; |" n* E4 Y, a
泰国的基本舞姿是:下体保持半蹲,身体及手臂每个关节都弯曲,形成“三道弯”造型,动作时,腿在半蹲状态上做重拍向下动作,节奏均匀地上下屈伸,身体上下颤动为其动律的主要特点。[/size]
5 J `, ]1 U6 k( I L, o+ E/ j# C[/size] J4 w% E' G( O, K
' |% L. X4 g/ G+ _" M/ _ ) |6 b+ S+ q1 U
泰国的舞蹈风格近似于印度舞蹈,舞姿富有雕塑性,情感内含,动作轻盈朴实。[/size][/size]
& W, q, s+ P' f3 F/ t “北方舞”、“长甲舞”、“玛拉舞”、“蜡烛舞”、“布廉舞”,是流行于北部清迈府一带的舞蹈。在古代这些舞蹈也属于泰国北部宫廷舞蹈,现在已经流行民间,一般在礼佛时节演出。——舞步舒缓、前臂动作较少。比如“长甲舞”服装雍容华贵,十指佩戴金光闪闪的长甲,发上缀满金银饰物,堆髻上还要斜插上长长的花矍。这种服饰同缅甸古典舞蹈服饰很相近。“蜡烛舞”是用两指夹持蜡烛舞蹈,身体的弯曲蹲伏、手臂的屈伸以及有节奏的蹲踏舞步。[/size][/size]
2 Z3 I* G; e( W! A/ u7 \ f; P* H7 W( a7 H/ d$ \+ Y
) v0 p5 m B9 Z) K9 j4 o6 }. S 在泰国中部地区,人民勤劳朴实、爽朗幽默。“兰达舞”、“丰收舞”、“特腾舞”表现了当地人们的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丰收舞”的舞者头戴草笠,手持秧苗边歌边舞,表现秧农耕耘、播种、收割、打谷景象;抒发他们在一年劳作之后喜获丰收尽情欢舞的欢悦情绪。“兰达舞”主要是对唱,舞蹈动作是配歌而舞,比如划船歌即是。这个地区十分流行的“特腾舞”是模拟鼓声取名的。跳“特腾”的男演员要身背长鼓和女演员相对而舞。锣、铙、拔、铃等鼓乐的伴奏使舞蹈产生十分热闹欢快的效果。跳“特腾”是泰国民间集会上很流行的娱乐形式。[/size][/size]
- [: e3 f) F1 `% O: d% _. W7 r[/size]
1 n( W. Z- p) z* F& L. d) ?. y+ c* q0 m( U( s; A5 ]
6 `. p& @/ `3 d& E
2 ?' m- n; ~4 b5 N( _7 Z+ d泰国东北部地区最流行的是“笙”舞。“笙”舞种类很多,前边提到的“南旺”即是“笙”舞的一种。其余的“笙”舞还有“竹篮舞”、“捕鱼舞”、“饭篮舞”等等。“笙”舞表演形式自由,没有泰国古典舞蹈那样规范化的语汇。开始表演时表演者又说又唱又舞,歌词内容很幽默,然后男女结伴鱼贯而舞,舞者随着小铙钹的节奏变化而变换动作;结束时音乐节奏要转快,在激越的鼓乐声中舞蹈达到高潮,然后嘎然而止。“笙”舞的服饰大同小异,男子一般着青色长袖无领衫裤,头缠巾;女子着黑色或棕色衣裙,头顶堆髻,插白花。“竹篮舞”表演者身挎竹篮舞蹈,表现农村男女青年日常劳动生活和彼此的爱慕之情。捕鱼舞反映农村下网捕鱼的一片繁忙景象。“饭篮舞”则表现农忙季节送饭到田头的情景。综上所述,“笙”舞主要表现农村的劳动生活和风情习俗,是质朴欢快的男女对舞型的舞蹈。它富于节奏性、动作性,一般都有说唱音乐在前铺垫,以显示“笙”舞明快、欢乐、朴实、幽默的独特艺术色调。此外,东北地区盛产毛竹,竹竿敲碰时声音清脆悦耳,人们喜欢踏着竹音翩翩舞蹈,“竹竿舞”也是流行于这一地区的典型舞蹈。以东北地方语言和曲调表演的说唱艺术有时也配以简单的舞步表演。[/size][/size]
; ^# N' q$ R4 U" I# P1 H; E# j. a! l/ P2 O5 `
1 w6 T" d& E1 T6 S4 y# G! k
( t8 C' y9 I8 h c7 y2 l; @& n流行于南部的“诺拉”泛指这地区的所有舞蹈,狭义的指舞剧艺术。“诺拉”是泰国最古老的舞蹈品种,南部人民很喜爱它。这类节目舞姿优雅活泼,动作幅度较大。尤其是手臂动作千姿万态。泰国哑剧“孔”和舞剧“洛坤”都受到“诺拉”舞的深刻影响。许多古典舞蹈模式是从“诺拉”中起源的。南部著名的民间舞还有“玛努拉舞”、“差蒂舞”。“玛努拉舞”是一种滑稽舞,产生于泰国南部回教部落。表演时动作轻松滑稽,用对答诗词的方式来表达舞蹈内容。“差蒂舞”与“玛努拉舞”很相似,也是滑稽舞。[/size][/size]0 I/ p( U* k: J% Y# @% {
[/size]# G. t# j% l+ H# j& \
! E4 n4 C1 z* L 3 i6 ?: d' [9 b. Y$ C
泰国古典舞剧[/size][/size]
+ ~, k) P& z! z
# G) d7 A' B/ v4 h' z4 a, J) ^ 分“孔。和“洛坤”。“洛坤”又有三种表演形式,即“洛坤差德里”、“洛坤诺”、“洛坤奈”。“孔”又称哑剧。是泰国艺术的骄傲。它约有三百年历史。据说起源于印度南部的“ 卡达卡利”宗教舞蹈,同时也受到泰国传统艺术皮影戏和流行子南部的“洛坤差德里”的很大影响。“孔”主要表演“拉玛坚”的故事。泰国著名史诗“拉玛坚”,是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改编的,“拉玛坚”朗“罗摩”的泰文译音。“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漫游,它描写果萨拉国英雄王子罗摩的一生事迹,叙述了罗摩王子与女主人公息达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刻画出猴族首领风神玛鲁德之子哈努曼率领猴军战胜魔王托沙甘救援患达与罗摩团圆重返故乡的情景。“孔”是专演这部史诗的剧种。[/size][/size]
1 V4 z/ F+ z1 d! B" k8 z' s; t2 E& e% M0 ^" b
- t/ Y+ }: ?# A2 I) I9 l! d1 C7 t6 J8 @ “孔”剧生、旦服装华丽,点缀着灿烂夺目的金银饰物。帽作宝塔状,镶满珠宝。手脚皆戴金环。旦角着金色披肩,穿纱笼,生角穿半长裤,着紧身长袖衣。胸佩、手镯、塔形帽往往都是真金制作,镶嵌珠宝。金黄色为服饰基调,但每一角色又有固定色彩,使人一眼便可辨认出角色身份。比如魔王服饰为墨绿色,猴王多用银白色,生、旦一般用金黄色。无论哪类舞服皆用金银线饰边,以显示皇族、神灿的富丽辉煌。[/size][/size]
, X0 C- m% I |* N
# n0 {8 r- e4 G) q
$ |2 _* `+ N7 r, W- B% S8 ~0 y9 u; \* d, M: C7 [. x1 [
“孔”剧由于演员不作任何对话,因此舞蹈时表意动作十分繁多。比如“爱”的表示是将两手交叉贴于脑前,“友好”的表示是两手臂伸直双手掌平叠在一起;“愤怒”的表示是将手摩擦颈项或伸指、顿足;“喜悦”是将左掌伸平,掌背靠近嘴角;“凶恶”是将食指指在地上等等。这些手语不论有无旁白,一直贯穿全剧。一位优秀的“孔”剧表演者首先要熟练掌握全部表态动作即手语,以便很好地表现剧情。另外,“孔”剧中的生、旦、净、丑和各种动物鹿、猴等都各有一套程式化的舞蹈语汇,演员必须自幼开始练习。[/size][/size]
) r1 |; J" f, j) t8 d" v; M( t, a, ~* k+ I
$ c# y% ?2 M7 P 生、旦基本舞步一样。只是旦角动作收敛,生角动作幅度较大,两腿站立时较开。魔王动作有力、乖张,猴王则机瞥、灵巧。它们的基本舞步、舞蹈造型与生、旦距离较大,还要学习筋斗和舞动兵器,以适应剧中武打场面。由于“孔”剧表演的特定剧场适合大型武打,因此舞蹈动作比“洛坤”强烈,基本舞步则大同小异。即洛坤差德里、洛坤诺、洛坤奈。它盛行于泰国南部,为南部人民所喜闻乐见。演员一般不戴面具,表演比较自由,可以边道白边作手语。丑角还可即兴插科打诨以活跃剧场气氛。表现的内容多取自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现代题材。[/size][/size]
( T9 b* e4 c, l( V8 p2 R+ C) M
7 M3 V9 H, R# `5 Q1 P & G8 x+ d3 `5 E, ~, K+ i6 f
洛坤差德里是最早的洛坤剧形式,始行于南部民间。后来渐渐流传到泰国中部,进入宫廷的被称为“洛坤奈”,即内洛坤,在民间流传的洛坤便称为“洛坤诺”,即外洛坤或野洛坤。内洛坤角色都由女演员扮演,并明文禁令不准宫廷外的女演员表演“洛坤奈”,该禁令直到拉玛王四世才废除。由于皇族贵戚的重视和艺人的提炼加工,艺术技巧日臻完美。其舞步和造型逐渐规范化,表演技艺严格精致,舞蹈造型文静优美,手语、道白均极讲究。剧目内容多数是以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为主题。洛坤艺术的表演队伍最初由选拔的宫女担任。她们往往从五岁至七岁便开始学艺,由专业的皇宫舞蹈教练培训。拉玛王六世时泰国戏剧特别兴盛,外洛坤也从专门由男演员表演发展成为可以由男女演员合演。[/size][/size]0 |/ J) a, D+ d6 K9 ~, W9 N
4 K! A6 [: c6 u2 ^
" U! s: @0 l: w9 M: M! j" b 洛坤剧从民间传入宫廷又回到民间,经过漫长的岁月,巳发展成为泰国独立的一门舞剧艺术,被人们誉为“东方有素养的舞剧艺术”,受到泰国人民的衷心喜爱和各国人民的尊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外来戏剧艺术的影响,泰国舞剧艺术也有了改进。孔及洛坤剧开始采用布景和分场,洛坤奈的大型民族舞剧《玛诺拉夫人》分为多场次演出,人物改为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布景、道具甚至皇帝出巡的御辇统统搬上了舞台,演出十分隆重、华丽。[/size][/size]1 N5 D& H/ X* }& U; H( W
[/size]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我们
x
|